这个疑问句在往后的十七年里不断膨大。当温澈一在幼儿园因年龄不够被拒收时,变成"就差一天";当他小升初因学籍问题错失县一中时,化作"都是晚生这一年害的";直到他考上市高中那天,父亲往他行李箱塞被褥时还在念叨:"要是早生一日,现在该读高二了。"
县城老式居民楼的三层总是渗着霉味。温澈一的童年就在这六十平的蜗居里,一家三口窝在这个逼仄的地方,温澈一早晨洗漱时需要谨记:爸爸是一家之主,第一个洗;妈妈生了我,对我有恩,第二个洗;我没有给家里做贡献,我最后。
温澈一的童年被《意林》合订本堆砌的围墙圈禁。母亲每天下班会带两本杂志回来,封面上《哈佛凌晨四点半》的标题在节能灯下泛着冷光。"你看看人家"成为餐桌上永恒的配菜,就着醋溜白菜的酸气钻进他耳膜,偶尔也会再加上一道“你怎么就不为爸爸妈妈想想”作衬。
书柜最顶层妈妈的日记本里夹藏着泛黄的孕检报告。那年大扫除,被晃下来的日记本恰好露出那一页——9月1日的预产期用红笔圈着,旁边是父亲的字迹:"催产素打晚了"。头顶的吊灯将阴影投在字样上,他突然觉得胃里泛起酸苦,兴许是方才的醋溜白菜吧…温澈一不明白。
冲刺中考那阵的月光总是惨白的。温澈一蹲在卫生间背政治提纲,听见父母在客厅压低声音争吵。"补习费要八千?""人家张处长的儿子..."瓷砖的凉意顺着脊梁爬上来,他盯着镜子里穿着起球睡衣的自己。凌晨两点,母亲突然推门进来,手里端着冒热气的牛奶:"你爸把烟戒了。妈这两天加加班。你好好学,别让我们失望,知不知道?"
市里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时,父亲正在阳台给绿萝浇水。母亲的手指在录取通知书上反复摩挲,忽然说:"市里房租..."话没说完就被父亲打断:"男孩子该锻炼独立。"行李箱轮子碾过楼道时,温澈一数着台阶上的裂纹,数到第十八阶时闻到了自由的气息。
打工的川菜馆后厨永远飘着花椒的辛香。温澈一把最后一份水煮鱼端到13号桌,看见玻璃窗映出自己发梢的粉色。三个月前他攥着打工攒的钱走进理发店,染膏灼烧头皮时竟有种自虐的快意。手机在围裙口袋震动,母亲的名字在屏幕上闪烁,今天是9月1日。第二个,真正自由的九月一日。
后厨排气扇转得跟哮喘似的,温澈一把水煮鱼往左胳膊方向歪了点,不知道内心是不是在期待“不小心”的意外。油汤晃到塑料托盘上,顺着手腕往袖口里钻,烫出红印子也不扶正。
大堂吊扇叶积着层黑灰,转起来像五把生锈的菜刀悬头顶。3号桌客人嚷嚷着要加辣。洗碗池底下瓷砖缝含着着红油,看上去格外恶心。踩上去比县里初中塑胶跑道还滑。
更衣室镜子被前任员工砸出裂纹,他对着中间那条缝系围裙带。老板娘扔来的旧工服领口太大,露出锁骨上被热油烫的疤,干脆别上三枚回形针当暗扣。有客人夸他耳骨钉好看,他摸着耳朵冷笑:“两元店买的,配您这桌地沟油刚好。”
“当心烫着!”冲走廊里跑来跑去的小孩吼了一句,小孩哭着往他妈妈怀里钻,他爸爸温和着语气教育那孩子,让温澈一晃了晃神才放下他们的菜。